申通“续约”京东 会重启吗?

2022-06-16
580

前段时间,极兔对外透露,与百世快递的“两网融合”工作已经完成,并全面对接淘系订单,实现全平台接通,业务量逐日稳步上升。

很多人第一反应都将注意力放在“两网融合”上,但这则消息重点,其实在后半句——随着淘系订单的全面接入,极兔已经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全平台型快递网络

何为“全平台”?简单讲就是能够承揽和对接国内所有电商平台的订单。对快递公司来讲,“全平台”这三个字意义非比寻常:

一是订单构成更多元,业务结构更均衡,也更健康。当然,业务量也会更有保障,随着更多平台的的接入,水涨船高。

二是业务更易开展,生意更好做,尤其是加盟商和一线站点,在谈客户的时候更具优势。因为很多商家都是在全平台上开店,快递公司如果有一家或者几家主要电商平台无法对接,对商家而言就是“鸡肋”,除非在价格上有非常大的诱惑,否则基本不会考虑。

三是品牌形象更完整和独立,远离所谓的“站队说”和“派系之争”,从而专注业务提升和服务改善。从资本角度来看,独立性越强,也意味着发展空间和潜力更大,抗风险性也更强。

问题来了:极兔打通全平台后,放眼现在的快递江湖,还有哪几家网络未能做到全平台对接?在“对接全平台”这件事上,各玩家之间又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?
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。

01

神仙打架,申通躺枪

目前国内9家上市的快递物流公司中,即顺丰、中通、圆通、申通、韵达、百世、德邦、安能以及京东物流,做不到全平台对接的,只有两家——申通和京东物流

为什么是这两家?事情讲起来也非常有意思。

时间拉回两年前,2020年7月底,京东在卖家论坛上发布公告称将在8月31日暂停申通快递的发货功能,理由是“合同到期”,且未就续约达成一致,进而终止合作。

因为这件事,双方还进行了一段时间的“口水战”。申通谴责京东滥用“平台霸权”来打压和排挤服务商,涉嫌不正当竞争。京东则表示暂停与申通合作是基于“对等原则”做出的非常举措

这里要特别提及一个动作——2019年3月,阿里斥资46.65亿元取得了申通快递约14.65%的股权。以此为始,双方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合作。

在京东看来,申通俨然已是“阿里系一员”。对此,京东在回应媒体关注时也没有避讳,坦言“此事的确与阿里有关”。一直以来,京东物流希望入驻阿里旗下电商平台的合作需求迟迟未得到回应,因此只能出于“公平、对等、共赢的合作原则”,暂停合作。

此前也有媒体报道,京东物流曾与阿里、拼多多联系寻求合作机会但无果。

神仙打架,凡人遭殃。“躺枪”的申通,就这样被隔离在京东开放平台之外。京东物流在阿里系电商面前,也始终是一个“局外人”。这种僵持不下的状态,也一直延续至今。

02

京东物流,暗度陈仓

行至2022年,事情开始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。

首先,将快递江湖搅得天翻地覆的新兵极兔,完成了对百世快递的收购和整合。通过这一动作,极兔也终于如愿对接淘系订单,敲开了阿里平台的大门。关于极兔的这波操作,有老铁评价:既消灭和出清了一个竞争对手,又拿到了未来业务增量的门票,可谓“一石二鸟”

其次,不知道是蓄谋已久,还是无心插柳,京东物流在今年上半年也做出一个类似的决策和动作——今年3月13日,京东物流正式宣布将以89.76亿元收购德邦物流66.49%股份。该交易完成后,京东物流也将成为德邦快递的控股股东和实控人。

写到这里,老鬼接下要说的话想必大家已经猜到:如果收购行为顺利完成(目前已初步通过国家反垄断调查,几成定局),那么也意味着通过“借道”德邦快递,京东物流实际上已曲线接入阿里淘系。不但渗透进了淘系,拼多多的电商城池也一并介入

这不是“一石二鸟”,这是“一石三鸟”,甚至“一石四鸟”。通过这个动作,可以预见,随着收购完成后的网络、业务及资源等一系列整合,京东物流就可以做到对接全平台

苦求多年而未果的心愿,就这样悄悄实现。

03

是时候启动“续约”了?

借道德邦,京东物流“暗度陈仓”的棋局确实精妙,但也并非万无一失。毕竟,如果阿里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”的话,曾经申通“躺枪”的悲剧恐怕会换一个对象再次上演

都2022年了,“神仙打架”的时代也在渐行渐远。一个最明显的信号和改变是——近两年,在互联网领域反垄断的强监管与平台治理下,各大电商平台之前的“篱笆墙”正在被打破。

当平台之间开始寻求互联互通,平台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系,也理应,也必然会走向开放。这是监管所向,也是人心所向。

两年前,京东在回应暂停与申通的合作时曾表示:我们的合作大门始终继续敞开,期待与申通面向未来,寻找新的合作机会。

双方虽然僵持了将近两年,但对于合作的诉求和需求其实一直都在,比如申通,这方面的意愿肯定是很强烈的。

没有永远的敌人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老鬼的朋友安德华直言:以和为贵,和气生财,化干戈为玉帛,现在无疑是双方重启续约的最好时机。

问题又又来了:僵局之所以一直僵着,往往是因为彼此都不愿主动迈出“言和”的第一步。这关键一步,谁先来?

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原始出处及本声明

扫描关注公众号